2005/08/19馬拉加à米哈斯à隆達
難得的早起,我們開車前往希伯來法洛城及阿卡乍堡,這二個建築物是馬拉加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遺跡,位於山丘上的希伯來法洛城盤據馬拉加山丘,在瞭望台上可俯瞰整個馬拉加港口與全城景色。另外在回教統治期間所建的阿卡乍堡,建於11世紀,城堡內秉持著回教建築色彩風格,華麗精緻,雖部分磚瓦、屋簷等結構已呈斑駁,但仍可想見當時富麗之原始風貌。
才差二天,我們就可以欣賞到馬拉加鬥牛場的表演
山丘上可以看到整個馬拉加市
阿卡乍堡充滿回教風情
到處都有羅馬劇場
12點離開飯店,不到半小時,便到了另一個白色城鎮米哈斯。開車進入城鎮,跟隨前車進入停車場,這兒的觀光資源豐富,停車場依山丘建築,加上大家的井然有序,一下子,我們便停好車,走上停車場上方的平台,也就是觀光的起點。
米哈斯停車場上方就是遊覽起點
米哈斯地標
米哈斯的特色是清一色的白色建築物,家家戶戶在自家門牆面上,統一高度懸掛色彩艷麗、生意盎然的鮮花盆栽,一眼望去井然有序;再搭配古樸乾淨的石板走道,呈現獨特的地中海風情,觀光客們爭相在此地拍照留念,也使得此地觀光客滿坑滿谷,街道旁紀念品店林立。
全鎮的面積不大,可入內參觀的景點也不多,但是如果想偷懶一下,可以搭著名的「驢子計程車」,悠閒逛逛狹窄巷弄,感受當地風情,只是看到可憐的驢子負重行走,加上目睹驢子主人對不聽話驢子的鞭笞,悲憫之心頓然升起,不想虐待小動物,就跟牠們拍拍照囉。
白色街道是典型的地中海風情
道路下方就是驢子的休息區
在西班牙旅遊多天下來,已漸漸入境隨俗,跟隨當地人用餐時間,只是偶爾會因行程耽誤了用餐時間然後就隨便吃吃。午餐時間已經是下午二點多,我們選定一家人多的餐廳,點了海鮮飯、馬鈴薯蛋餅等,坐在戶外享受安達魯西亞地中海風味餐。
坐下來好好休息一下
用完餐,沿著商店街往上逛,迎面而來的終於見到東方人了,猜想應該是韓國人!
街道上各式各樣的西班牙彩繪花盤,襯以花朵圖案,五顏六色十分美麗,另外還有花瓶、瓷具、英文字母等樣式。到這邊真的自制力要夠,不然在眼花撩亂的商品中,很容易就會失控。
吃飽喝足,繼續上路,在往隆達的路上,漸漸飄起小雨,在市區晃一下,先找我們的住宿點Hotel Royal,飯店位於主要街道上,門口馬路無法停車,於是二人進去check in,一人在外面顧車,這家飯店是此行最便宜的一家,五十幾歐就打發了。
整頓完房事,我們探訪以鬥牛著稱的隆達,據說這兒也是佛朗明歌卡門故事的發源地。沿著主要道路,先經過隆達鬥牛場(Plaza del Toros),鬥牛場前面有二尊鬥牛騎士的雕像,其中一人據說是「現代派鬥牛之父」─羅美洛(Pedro Romero)的雕像,他曾經殺死6千多頭牛,其研發的「哥雅式鬥牛」已成為隆達派鬥牛的特色,也是許多鬥牛士終其一生追求的高超技術。
鬥牛場正門有二尊鬥牛騎士的雕像
正因為隆達是鬥牛和卡門歌舞的發源地,想像著鬥牛場上的牛和披著華麗服裝的鬥牛士彼此的接觸與遠離,之中那種力與美的表現,就像佛朗明歌舞中的舞者展現出的姿態,歌舞中男人、女人互相挑釁離聚,鬥牛表現的不也像致命的愛情?只是不知道哪一方是挑釁的鬥牛士?哪一方是被招惹的牛?終其究,原來卡門和鬥牛說的是相同的故事喔!
隆達鬥牛場,是西班牙最古老的鬥牛場,有200多年的歷史,西班牙現今的鬥牛方式就是在這座鬥牛場誕生的。瑪丹娜的名曲TAKE A BOW也就是在此鬥牛場拍攝的。進入鬥牛場,首先參觀博物館,鬥牛騎士所穿戴的服飾、配件,無不華麗精緻,其華麗程度,據說是視鬥牛士的豐功偉業而定。
鬥牛場內部保存完整非常乾淨
看不到鬥牛表演最可惜
為了維護這座「古蹟」,目前僅在特殊的節日才會舉辦鬥牛賽,但遊客可購票入內參觀,在這兒,我們遇到了一團台灣同胞,其中有一個怪怪的男生,看到我們三個女生自助旅遊,一直緊跟著我們問有關旅行中的事,問到他的同伴都不見了,我們還提醒他要跟上隊伍,不然會迷路了。
鬥牛出場前的休息室
參觀完鬥牛場,天色已有些昏黃,加上小雨的滋潤,整個隆達籠罩在昏黃的氣氛中,尤其進入新橋,深谷、斷崖絕壁、遠山環繞,整個隆達像個得天獨厚的城塞,令人驚嘆大自然的奧妙。因天色漸暗,我們決定明早再出發到舊城區,我們則往回走到一條最多人潮的街道。
昏黃燈光下的舊橋斷崖
繞了一圈,天空仍飄著細雨,寂靜的石板街道搭配著昏暗的街燈,彷彿進入中古時期的西班牙。回到飯店,街道上傳來一陣陣笑聲,往下探看,原來飯店後巷有許多間夜店,一群群年輕人,聚集附近聊天談笑,一直到深夜,談話笑聲仍不絕於耳。